交易量排名的加密货币交易所- 加密货币所首日定调:中美吉隆坡会谈中方出的牌改写了谈判逻辑
2025-10-27交易所,交易所排名,交易所排行,加密货币是什么,加密货币交易平台,加密货币平台,币安交易所,火币交易所,欧意交易所,Bybit,Coinbase,Bitget,Kraken,全球交易所排名,交易所排行是不是和我一样,一直盯着中美吉隆坡会谈的首日新闻,不愿挪开眼睛?回顾之前的四次会谈,无论是在瑞士日内瓦还是英国伦敦,我们总感觉谈判的节奏是被美方主导的——要么是在谈判前施加压力,要么是“”官员先带头摆出强硬姿态。而这次,从一开始,局面就发生了变化。中方不仅没有按照美方的节奏走,反而在一开始就亮出了两张关键牌,并且连美方代表团的人选也悄悄做了调整。这些细节加在一起,表明中方在悄然改变谈判的逻辑,值得我们细细分析。
首先,我们可以从最显眼的“细节”谈起,那就是谈判地点的变化。前四次的会谈都选在西方主导的“舒适区”,这一次却把地点移到了马来西亚——这个与中国在经贸和基础设施方面有紧密合作的东南亚国家,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。它传递了一个信息:中美经贸对话不再是“西方主导的舞台”,而是亚洲国家的调解角色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。同时,中方选择在这里,也是在暗示“这是我们的主场,我们来定规则”。
更为耐人寻味的,是美方代表团的人员调整。过去,一直扛着“对华强硬”旗帜的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,这次被完全从名单中去除,取而代之的是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。知情人士透露,特朗普对卢特尼克“擅自推动单边政策、打乱谈判节奏”早有不满。此次的换人,表面上看是“调整分工”,实际上却是美方内部“退场、务实派上场”的体现。值得注意的是,特朗普在出发前特别对媒体表示:“中美两国都需要做出让步,高额关税不可持续。”这句话如果放在以往,通常是中方先释放善意后,美方才会说出来的客套话。但这一次,美方先软化了态度,还撤掉了“强硬派”的代表,清楚地表明了美方也有意谈判,但不愿放下“老大”姿态,只能先从内部调整开始。这一变化,也说明了谈判的主动权已经开始向中方倾斜。
而中方的反应,没有停留在单纯的“口头博弈”,而是直接采取了两大战略动作,给首日的谈判定下了基调。这两张牌并不是临时起意的“反击”,而是经过精心布局的“谋划”,每一张都戳中了美方的痛点,同时也改写了过去“美方提出要求、中方被动应对”的谈判逻辑。
第一张牌,是关于稀土出口管控的“全流程收紧”。中国最近出台了《稀土开采和冶炼分离总量调控管理暂行办法》,这项措施比以前的限制更严格:不仅新增了五种稀土元素的出口限制,还要求对半导体行业使用的稀土进行严格审查。从开采、冶炼到出口,每个环节都进行了严格管控。别小看这一举措,美国国防部的报告早已明确指出,军工领域的稀土需求有超过70%依赖中国;而在新能源和高端芯片领域,稀土更是“不可替代的关键材料”。政策一出台,全球稀土市场立即反应,氧化镝、钕铁硼等关键品种的价格猛涨,美国制造业的供应链恐慌开始蔓延。中方这一招,打的并不是“短期施压”,而是“捏住全球产业链的命脉”。值得注意的是,稀土管控并非一时兴起,从2021年开始的初步限制,到如今的全流程管控,中方早已将“稀土牌”打磨成了战略工具,而这一次亮相的背后,传递的是中方要告诉美方:你的核心需求在我手中,想要谈判,必须按我的规则来。
第二张牌,是人民币国际化的“加速破局”。最近有两条关键消息:首先,非洲国家肯尼亚将部分美元债务直接转为人民币债务,因为人民币的利率更低,一年可以减少2.15亿美元的还款;其次,全球三大铁矿石巨头——巴西淡水河谷、澳大利亚力拓和必和必拓,最近在与中国钢铁企业的交易中,人民币结算的比例越来越高,甚至有几笔大额订单直接放弃美元,全程用人民币支付。这可不是小打小闹,美元霸权的根基之一就是“大宗商品的美元计价和结算体系”,而现在中国通过“债务置换”和“贸易结算”双管齐下,悄悄在美元的“后花园”里打开了缺口。这意味着,未来我们在看资源类板块和跨境贸易板块时,不能只盯着美元汇率了,人民币的定价权将越来越重要。而对于美方而言,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则动摇了“美元收割全球”的根基,失去了大宗商品的美元结算权,美国的“金融霸权”也就少了一块重要的支柱。
再来看美方,现在的处境其实颇为矛盾。特朗普在谈判前提出了三项核心要求:取消稀土出口管控、彻底解决芬太尼问题、恢复大规模采购美国大豆。然而,每一项要求都和现实数据背道而驰:今年9月,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量降到了零,创下了七年来的首次;而美国大豆库存因为对华出口停滞,同比暴涨27%,中西部的农民们已在呼吁“赔偿几十亿美元”;此外,稀土管控不仅没有松动,反而更为严格。美方的“关税威胁”与国内农业州的诉求,陷入了相互矛盾——这也是特朗普在今年4月加征“对等关税”后,不得不反复延长关税缓冲期的原因之一。由于国内农业支持者承受不了压力,他不敢与中方彻底翻脸,这就暴露了美方的“软肋”,而中方恰恰抓住了这一点。
更有意思的是,美方的谈判策略也表现出矛盾的一面。特朗普一方面放狠线日生效”,另一方面,主导谈判的贝森特却在出发前表示,“美国不希望与中国脱钩断链,目标是实现平衡贸易”。这种“一边升温、一边降温”的矛盾态度,实际上暴露了美方“底气不足”的问题。更关键的是,美国最高法院拟于11月初裁定对华关税是否违宪,如果判决不利,美方可能被迫单方面取消部分关税。因此,美方此时的强硬姿态,更像是在“逼一逼,争取一点好处”,毕竟如果关税被裁定违宪,美方连“施压的工具”都失去了。
再看中方的态度,这次的立场非常明确:我们可以谈判,但必须满足两个前提——第一,美方必须取消所有单边关税;第二,谈判必须在平等、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。这种“不妥协”的底气,来自于中方多年来的“去依赖”布局:到2025年上半年,中国对美出口占比已经从2018年的20%降至12.7%,我们的贸易伙伴早已转向东南亚、南美和非洲,对美市场的依赖大大减少;就连美方试图卡脖子的技术领域,中方也早有应对——商务部2025年第61号公告明确规定,外国企业在申请稀土出口时,必须使用中文提交材料,并且文件格式必须是中国国产办公软件WPS格式。这一看似细微的变化,意味着中方已经掌握了稀土贸易的“标准制定权”,美方的“软件卡脖子”策略,恐怕难以奏效。
也许有人会问,美方不是还打算联合G7国家在软件出口领域对华设限吗?特朗普之前也曾说过,11月将禁止对华出口关键软件。但看看荷兰的例子就能明白,美方的“盟友”并非铁板一块。荷兰为了配合美方在半导体领域打压中国,强行接管了中资在荷兰的半导体公司。结果中方


